KNOWLEDGE徒手治療,痠痛新剋星?

徒手治療其實是物理治療中常見的手法,健保也有給付,民眾之所以對徒手治療較陌生,主要是因施作時間長、健保目前的支付價格卻很低,在成本考量下,醫院、診所多半較少使用。「只要治療師以雙手引導操作,幫助矯正並改善病患肌肉骨骼系統的功能,都算一種徒手治療,」。

徒手治療手法很多,名稱也不大一樣,但目的都是用來改善關節錯位或肌肉、筋膜、肌腱等軟組織沾黏、僵硬等衍生的問題。

適合用來改善軟組織沾黏或脊椎錯位

最常見運用徒手治療的是因提重物、外傷導致的五十肩。簡文仁說,五十肩患者關節攣縮、沾黏,關節活動力受限,儀器治療只能加強血液循環,無法將糾結的組織散開。因此,治療師通常會指導患者做些抬手運動,打開關節活動的角度。但要是患者沾黏情況嚴重或怕痛,就得靠治療師被動地運動,並以手部技法將沾黏的組織逐漸按鬆、推開來。

此外,像是外傷、燒燙傷,或剛接受關節韌帶重建手術、肌腱修補的患者,因新生的疤痕組織容易沾黏周圍的健康組織,復健時也會以特定的放鬆手法或輔以撥筋板等工具將可能沾黏的組織撥開,使組織平整、不易因缺氧引發後續的疼痛。

另一種常會使用徒手治療的情況,則是因撞擊、姿勢不良導致的關節錯位,關節的錯位是造成神經痠麻、下背痛、頭痛等常見因素,但範圍小,不易靠儀器來牽拉,治療師會利用類似整脊、推拿的手法,以快速、小幅度甩或扳動的力量,將偏斜、異位的關節移回正位。

徒手治療則可用來提升治療效率。像是因肌肉、筋膜僵硬引起的慢性下背痛、肩頸疼痛,或淋巴、血液循環不良造成的腫脹,除了熱敷、電療等儀器,治療師也會以按壓、推揉的手法來放鬆、延展緊繃的組織,促進血液循環。

徒手治療很仰賴治療師的手感與經驗。一般來說,年資深或治療經驗較多的治療師,技術比較熟練。此外,「安全」比「有效」重要,治療師若很少詢問患者感受,且施作手法偏好「力道大」、「強度高」,患者受傷的風險可能會比較高。

適應症 :
  • 五十肩 * 落枕
  • 術後關節沾黏 * 下背痛
  • 關節錯位 * 網球肘
  • 小面關節卡住 * 高爾夫球肘
  • 退化性關節疾病 * 肌腱炎
  • 坐骨神經痛 * 筋膜炎
  • 頸脊椎退化壓迫 * 筋膜痛症
  • 扭/挫傷 * 骨折
  • 脊椎側彎 * 運動傷害
  • 脊椎及關節手術後復健
資料來源? 康健雜誌